世界观焦点:专访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拥抱科技、拥抱民企,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2023-04-11 18:2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赋能民营企业发展,金融业使命在肩。当下,春日渐暖,中国经济活力回归,金融业如何护航民营企业驰骋“春风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又需要如何提升?


【资料图】

“拥抱科技,拥抱民企,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日前,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专访,就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重在优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对于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顾建忠这样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可以用“56789”概括: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就像是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觉。”在顾建忠看来,民营经济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大局,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也需要民营企业这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当前,中国经济内生动力逐步恢复,复苏态势有所显现,但内外部不确定性叠加下,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存在预期偏弱等问题。顾建忠认为,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广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和动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是重中之重。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增信心重在优环境。“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伴随市场经济的壮大逐步发展起来,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有着强烈诉求。”顾建忠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应跳出所有制的固化思维,真正将“公平公正”落到实处,让民营企业在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中蓬勃发展。

金融力量是帮助民营企业实现预期的重要支撑。顾建忠表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在金融领域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为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创业注入金融“活水”。

截至2022年末,上海农商银行民营贷款占企业类贷款比重超65%,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2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顾建忠称,近几年上海农商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增长率、普惠信贷增长率和实体制造业企业信贷增长率方面,均有显著增长。

今年2月,上海农商银行与20家民营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期内将为签约企业提供总额超520亿元的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

拥抱民营企业

“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顾建忠看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好比血液和肌体,血液需要肌体作为载体来运行,实体经济这个肌体也需要金融血液的滋养,两者相辅相成。

谈及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顾建忠表示,资金不足这一难题背后,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永恒的话题,这分别对应着融资的可得性和充分性,本质上分别反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和融资渠道不畅。

“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融资可得性、可及性不足,经常面临融资难;另一方面,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部分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导致了融资贵,让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顾建忠说。

他认为,针对上述问题,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更需要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重点解决,充分盘活民营企业资产,创新更加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有效破除制约金融资源供给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

上海农商银行扎根上海、辐射长三角,顾建忠对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和市场需求特征深有体会。

“长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元开放的人文环境、成熟完善的产业体系等优势,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在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中,不乏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融资需求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灵活的特征。”顾建忠介绍,上海农商银行深耕普惠金融,逐步探索并构建起三农、科创、绿色金融、财富管理、交易银行五大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满足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发展需求。

坚持创新赋能。以核心龙头企业为支点,创新业内领先的“金融+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挖掘农产品品牌价值,落地上海地区首笔“地理标志”赋能商标质押融资贷款,盘活“商标”“地理标志”的无形价值。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和风险收益平衡逻辑,坚持“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科技金融理念,升级“鑫动能3.0”服务方案,挺进服务科技型民企的“无人区”。打造一支深入市场园区、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微贷团队,将普惠金融的“血液”疏通至我国经济社会的“血管末梢”。

坚持科技赋能。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坚定数字转型,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数字技术改变传统业务模式。2022年,该行首次引进卫星遥感分析技术,在原有贷款申请流程中嵌入地块圈画,以土地卫星影像为数据样本,利用AI技术对农户贷款地块的卫星影像进行分析,自动识别出农户地块种植作物类型、作物历史产量、种植适宜性及种植历史风险,将农户土地遥感属性应用于授信分析。

坚持协同赋能。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主动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做到“业务走出去、品牌走出去、管理走出去、资本走出去”。2011年起,上海农商银行先后在嘉善、昆山设立支行,输送三农、小微、科创等特色业务,在当地竖起了牌子,立起了口碑。此外,上海农商银行还通过控股设立长江联合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联手长三角地区农信伙伴组成“兄弟联盟”,成立长三角金融总部,入股长三角其他农商金融机构等,协同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画好经营与风险两条线

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此前,在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举措,帮助民营及中小企业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力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

而回归银行发展本身,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力度的同时,自身风险管理也至关重要。顾建忠用两条线形象地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能力是高线,风险控制是低线,这两条线的相对位置决定了一家银行发展专业水平的高低。作为高线的经营能力,没有风险控制的赋能保障,也是空中楼阁;唯有不断提升风险控制的低线,缩短并匹配于经营能力的高线,才能实现银行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对于如何把握风险防范与加大民企支持力度间的平衡,他表示,价值判断是前提,“做小做散”是策略,提升能力是关键。

银行首先必须要有清晰的担当和站位,明确应该支持什么,应该做什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有超越利润创造的普惠情怀和价值追求。“明确价值判断之后,下一步才是技术判断。”

在普惠金融的主航道上,上海农商银行坚持“做小做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顾建忠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做小”意味着要培育、赋能优质的中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民营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从企业数量来看,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超90%,给“做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支持民营企业的力度不体现在“垒大户”,更应该在这90%的空间持续扩面增量。

“从支持单个民营企业看,可能是一股细流,但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这才体现了我们真正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覆盖度,既降低了客户和业务的集中度,又提升了经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这是平衡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和风险防范的真正逻辑。”顾建忠说。

顾建忠表示,在提升能力方面需要关注三点。一是提升队伍专业能力。通过行业研究、财务指标、市场分析等维度提升对企业及负责人的评价判断能力。

二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正向激励,落实内部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的同时,也要规避好道德风险;提升数据治理、客户评级和贷款风险定价能力,根据风险定价设计差异化的不良率控制指标。

三是加强数字赋能。通过全场景融入、全平台搭建和全产业链整合,打造集数据获取、分析、运用为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基于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优化完善客户画像,实现服务在线化、流程标准化、风控自动化。

“我们要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应该被温暖的市场主体。”顾建忠说,“我们在不断地努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上一篇: 郝景芳携新书做客昆明书城:父母不焦虑,孩子心中有光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