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尝试扭转传统重症医学模式,探索开设ICU“亲子病房”。数据显示,“亲子病房”开设一年来,已帮助近200名患儿顺利渡过生命难关。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儿童专科医院,也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社会工作联盟的主任单位,虽然有着相对丰富的社会公益和学科资源,但要在PICU里开设“亲子病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里收治的都是命悬一线的小生命、最柔弱的病患群体。
可行性论证、观念转变、环境设计、流程再造、质量管控、院感支持、医患合作、医疗安全……这些都是对于医院整体智慧与综合布局的考验。即使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这项工程仍被坚定地推上了日程。
去年7月,“亲子病房”开始收治第一位患儿。该患儿是一名患有脑干胶质肿瘤的5岁孩子,身体每况愈下,在他生日那天迎来了母亲的陪伴。并且,此后的疗程中,妈妈时不时地陪伴他,照顾他。
随后,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亲子病房”收治工作步入正轨,负责这项工作的多学科联合专业团队也不断总结着经验,在摸索中前行。如今,一年过去了,这10个单间病房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
此前,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天下午3时是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解答病情的时间,病区门口的通道里挤满了前来听取病情的家庭。看不见孩子的担心与焦虑、空间里充斥着的各类医学术语解释、一家紧接着一家被医生呼唤的节奏,这样的繁忙场景日复一日……那扇门的里面,PICU的全体医护无时无刻不在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与死神搏斗,而在面对家长焦虑的神情、迫切的询问时,碍于双方知识结构的不对等,医患沟通也显得十分疲累,有时还会遭遇不解、质疑。
如今,这样焦灼的一幕少了。护士长陆华说:“我们原先担忧的麻烦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家长在我们的专业指导下,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帮手、孩子的最佳照顾者,而孩子在疾病危重时期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贴身守护,也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默契,孩子们的康复变得更顺利。”
多年前,“舒缓疗护”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试行实践时首选了血液肿瘤科,同时医院还专门打造了一间“安宁病房”,以“蔚蓝星球”作为设计主题,使患儿能在家庭和医护陪伴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主任任宏眼里,重症医学对“救死扶伤”这四个字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和最沉重的压力。“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重症医学的温度是科学与人文、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在临床实践中,更需要的是知行合一,需要每一位从事重症医学的医务工作者坚毅、乐观地继续负重前行。”任宏说。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